父母要理解 子女可能和自己「走不同的路」
「你的小孩結婚了嗎?」、「怎麼都不找對象?」、「要不要幫忙介紹?」這幾句話是許多有單身子女的父母常聽到的,面對親朋好友的關切,不禁心裡也着急了起來。但是,結婚話題在一些家庭中,像是炸彈般的存在,一碰就會兩敗俱傷。
諮商心理師許築媛表示,五、六年級那一輩的爸媽,通常都蠻早走進婚姻,因此難以理解,爲什麼成年子女晚婚,甚至不婚,糾結的情緒,無形中讓親子關係緊張、甚至讓自己非常焦慮。其實,第一件事要理解,「子女沒有走過父母的路」,面對過去18歲就結婚的傳統、成家立業是最後的依歸等觀念,用在現代不一定是唯一選擇。
雖然父母與子女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家庭,但子女在7歲後就開始接觸外在生活,接受學校和外在世界的刺激,他們有屬於自己的文化,無法再用過去的傳統觀念,套在子女的身上。所以,父母必須先認知到,因爲世代觀念和文化改變,父母與子女「走過的路」已經不再相同。
在世代差異的觀念下,子女最終仍有權選擇走自己的路。 圖/unsplash
結婚不是規定 不妨傾聽子女的聲音
許築媛透露,許多長輩面對子女不結婚的焦慮,可能是因爲世俗和外在的壓力,而非來自於自己的內心。不妨先思考以下的問題:
1. 兒女一定要結婚,生活纔會有保障?
2. 兒女一定要結婚,生活纔會幸福?
3. 兒女一定要成家立業,家庭才完整?
以上這些問題可以發現,一定要結婚的重點在於後面的生活有保障、家庭才完整、生活才幸福。但綜觀現代人的離婚率,以及身邊或自己的婚姻,是否結婚真的提供了100%保障?是否結婚後,就能保證幸福?如果思考後,答案並非肯定,那就難以讓「一定要結婚」成爲兒女的必要規定。
許築媛認爲,許多長輩希望子女成婚的出發點在於,「我怕我走了,沒有人可以照顧你…」,所以結婚是成爲子女獲得照顧的管道。但是長輩很難把完整的話說出口,反而會變成「你不結婚看你老了怎麼辦!」,這樣的尖銳的話語,反而會讓子女感到受傷,也會築起防衛的心,進一步變成親子關係的衝突。
因此,雙方的溝通上,應該要「內外一致」,父母的內心擔憂應該好好地表達讓子女瞭解,其實出發點來自於父母的愛。許築媛提醒,若好好溝通後發現,子女還是對婚姻有擔憂、或是仍想享受單身,父母還是得尊重子女的想法。畢竟,在世代差異的觀念下,子女最終仍有權選擇走自己的路,父母應該轉念,相信孩子最終能有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,讓自己放下結婚的執念。
│更多橘煩惱分享↓↓↓